- 喀麦隆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,南与赤道几内亚、加蓬、刚果接壤,东邻乍得、中非,西部与尼日利亚交界,北隔乍得湖与尼日尔相望,西南濒临几内亚湾。海岸线长354公里。全境类似三角形,南部宽广,往北逐渐狭窄,乍得湖位于它的顶端。南北最长距离约1232公里,东西约720公里。全国划分为10个省(极北省、北部省、阿达马瓦省、东部省、中部省、南部省、滨海省、西部省、西南省、西北省),58个州,268个区,54个县。
喀麦隆捕鱼业包括海洋捕鱼和河湖捕鱼。捕鱼方法主要是手工捕捞,特别是河湖捕鱼,机械捕鱼只在海洋捕鱼中部分采用。捕捞的鱼除了一部分海鱼供出口外,其余均供国内消费。1990年捕鱼12万吨,虾1000吨。全国约有10万人从事捕捞和渔业加工业。 工矿业 独立后,喀麦隆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发展工矿业,已初步形成以农、矿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。工业水平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列。发展的工业主要是采矿、建筑、食品、化学、饮料、卷烟、纺织、造纸、锯木、炼铝、炼油、电力等。工业企业从独立到1980年的20年间,已从200余个发展到700个;工业产值在1970~1981年的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9%。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,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26.66亿美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.3%。全国劳动人口中有8%的人参加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。为促进工业发展,1990年喀麦隆政府制定了“工业发展指导计划”,1991年比亚总统宣布了新的“十年工业规划”,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、建材、铝矿开采、木材加工、钢铁、水泥、机械、化肥、医药、化工和电力。但是,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,以及国内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的牵制,近年来喀麦隆工业发展缓慢,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,1990~1991年低于上一年度,占30.10%,1991~1992年又降至27.2%,到1992~1993年已降到26.6%(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),近年来又有所回升。
喀麦隆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。独立以来贸易额不断增加。同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,与30多个国家签有贸易协定。主要出口农、林和矿业的初级产品,其中可可的出口在60年代和70年代均占首位,从80年代开始,石油跃居出口商品首位,其次才是可可和咖啡。进口商品中历来以消费品及机器为主,近年来装备物资增长较快。1996年出口总值为21.58亿美元,进口为18.22亿美元。喀麦隆的对外贸易也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,深受资本主义世界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,直接受着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,而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,从而造成对外贸易连年逆差,并且不断扩大,1977年逆差为196亿非洲法郎,到1981年已达847亿。近年来喀麦隆政府采取种种措施使外贸保持顺差:1989~1990年度为250亿非洲法郎,1997年达到1.48亿美元(约合863.83亿非洲法郎)。但是这些顺差并没有使政府增加收入,因为每年必须偿还债款及支付债息,实际上喀麦隆的国际收支仍然无法平衡,以至于1998年的外汇储备只剩120万美元。
喀麦隆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少,但蕴藏量不很丰富,已查明的主要矿藏有:铝矾土,主要产在北部,蕴藏量在10亿吨以上,品位为40%~43%;铀矿砂,产在北部和东部;金矿,产在贝塔雷—奥亚地区;还有钻石、铜、锌、铅、锰、钼、镍、白钨等;石油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,储量估计为1.03亿吨,天然气储量约为1100亿立方米。森林是喀麦隆一项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,全国森林面积达2?200万公顷,约占国土面积的47%,其中80%可供开采,并且盛产黑檀木、桃花心木等贵重木材;喀麦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,占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3%。喀麦隆具有的土质、气候、地形等特点,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。主要农作物有咖啡、可可、棉花等经济作物和小米、高粱、玉米等粮食作物。北部有丰富的草原和水源,因此畜牧业比较发达,主要饲养牛、羊、猪等牲畜。沿海及河、湖流域还有历史悠久的捕鱼业。
喀麦隆经济作物以可可、咖啡为主,全国1/4以上的人口以种植可可、咖啡为生活的主要来源。在农产品出口值中,这两项的出口值即占到出口总值的30%~40%,是国家收入的主要依靠。为维持可可和咖啡在经济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,政府始终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其生产上,在通过向农民提供资金和物资便利的同时,采取种种措施来扩大播种面积、更新树种、防虫治虫、改善经营、提高生产率,所以尽管有天灾和人祸的影响,其产量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,特别是可可,它的产量仍居世界第五位。独立后,喀麦隆政府除了维持和提高传统的出口作物的生产外,还注意发展棉花、香蕉、棕榈、橡胶、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,以扩大出口作物的品种和逐步满足本国工业原料的部分需要,以上新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提高。
喀麦隆全国地形复杂,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,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。西部和中部为平均海拔1500~3000米的高原,成为尼日尔河、刚果河和乍得湖等水系的分水岭。西南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,海拔4070米。主要河流有:萨那加河、尼昂河、武里河、洛贡河及贝努埃河。主要湖泊有乍得湖、巴隆比湖、尼奥斯湖。喀麦隆属热带气候,南部温度不超过25℃,气候湿热;北部通常在25℃~34℃之间,气温高且干燥,全国年平均温度为24℃。每年3月到10月为雨季,10月到翌年3月为旱季。降雨量由北向南渐增,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。喀麦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达1万毫米,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。按地理环境特点区分,喀麦隆大致可分为5个自然区:西部山区、沿海森林平原、内陆森林高原、阿达马瓦高原、北部热带草原。
喀麦隆独立以来,比较注意发展交通运输事业,到目前为止,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。全国公路总长约49600公里,基本上能贯通东西和南北。但是以土路为主,沥青路仅3719公里。显然,目前公路运输还不能满足需要。全国现有三条铁路干线,是以首都雅温得为中心通向北部、西部和西南部的,总长为1173公里。雅温得至恩冈德雷的南北干线是法语黑非洲中第二大铁路,全长625公里。铁路的客运量1988~1989年度为250万人次,货运量为150万吨。喀麦隆的海港有杜阿拉、林贝和克里比。杜阿拉港是其最重要的港口,也是非洲西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,它是连接喀麦隆内河与海上运输的天然港口,承担全国96%的海上运输和大部分进口贸易。喀麦隆政府于1976~1980年对杜阿拉港进行扩建,使其吞吐能力从250万吨提高到700万吨。目前占地300公顷的杜阿拉港不仅是全国海运、公路、铁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,又是工业、商业中心,也是内陆邻国的重要进出口海港。1989~1990年度杜阿拉港的吞吐量为386.97万吨,其中集装箱运输量为73.28万吨。喀麦隆注意发展航空运输,1971年成立了国家航空公司。目前公司已拥有飞机9架,其中大型客机5架(波音747飞机为4架),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和非洲16个国家。到90年代初,全国已有63个机场,主要机场8个,其中杜阿拉、加鲁阿和雅温得-恩西马朗为国际航空站。喀麦隆1988~1989年度的航空客运量为45.9万人次,货运量为9500多吨。
Copyright © 2025
世界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