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不丹王国,简称不丹,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内陆国,该国的国名当地语言叫“竺域”,意为雷、龙之地。面积4.65万平方公里,人口75万。人口增长率约2.5%。不丹族占总人口50%,尼泊尔族占35%。不丹语“宗卡”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。藏传佛教(噶举派)为国教,尼泊尔族居民信奉印度教。首都廷布(Thimphu)是全国的政治、宗教中心。
不丹历史悠久。现在的旺楚克王朝建立于1907年,实行世袭君主制,没有宪法和政党。1953年,不丹建立立法机构国民议会,负责制定法律,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。1968年5月,不丹建立最高行政机构大臣委员会,行使政府内阁职能,国王兼任政府首脑。1972年,时年16岁的吉格梅·辛格·旺楚克登基,成为旺楚克王朝第四位国王。为向现代化国家转变,旺楚克国王决意改变传统的世袭君主制,在不丹推行民主制。1998年6月,旺楚克国王解散内阁,对政治体制进行重大改革,国王不再兼任政府首脑,将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。2001年9月,旺楚克国王下令筹备起草宪法,以结束世袭君主制,建立议会民主制国家。同年11月30日,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。2005年3月,宪法起草委员会向社会公布第四稿宪法草案,请全国人民讨论。草案在形成全国共识后,经国民议会审批,成为不丹正式宪法。根据这部宪法,不丹将建立两院议会制。2006年12月,旺楚克国王将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吉格梅·凯萨尔·纳姆耶尔·旺楚克。新国王登基后继续推进不丹的民主政治进程。2007年12月,不丹选举产生议会上院。2008年3月,不丹举行国民议会(下院)选举,将首次通过选举产生议会民主制下的政府。
不丹全国90%以上的就业人口从事农、牧、林业。耕地面积为13.7万公顷。1999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.6%。主要农作物有玉米、稻子、小麦、大麦、荞麦、马铃薯和小豆蔻。畜牧养殖较普遍,有黄牛、牦牛、水牛约50万头,猪、羊约16万只。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、橡树、松树、冷杉、云杉、桦树等,以丰富的名木花草闻名遐迩。盛产水果。1993年采伐木材160 万立方米。“七五”计划期间,对农业和畜牧业的预算投资为3700万努。农业部门年增长率约为2.5%。建成农业发展中心159个,农业育种农场11个,并有其它类型农业机构8个。1998-1999年度农产品出口6.61亿努。
不丹全国只有一个机场,没有铁路,森林覆盖率达72%。不丹林木品种多,品位高,木材蓄积量约6.7亿立方米,但不丹没有滥伐现象,而是适度科学合理开发。山民砍一株树需要特别许可,国有林区伐木必须经过严格审批。在首都廷布附近的三界冈,我们碰到一名叫干金的中学生。他告诉我们,其父正在山里砍树。他们家有亲人亡故,政府准许砍一棵树做经幡竖杆,另外,还可以砍一些枯枝用于火葬。不丹政府还规定每年6月2日为全国植树日,要求所有公民都参加植树,绿化祖国。不丹百姓的环保意识很强。小事最能说明问题,走在不丹西部重镇帕罗干净的街道上,笔者要扔废纸,在一家商店门前找到一个垃圾桶,从垃圾桶进口朝里看时发现非常干净,桶中竟然没什么垃圾,笔者在不丹的另外几处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。垃圾桶的“容貌”也折射出该国公民的环保意识。
不丹对外政策两大主要目标是,加强和维护不丹主权和独立、实现经济自主。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,奉行不结盟政策,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谊与合作,特别是同邻国友好相处。截至2006年,已同印度等21个国家及欧盟建立了外交关系,在纽约和日内瓦设有常驻代表处,在印度、孟加拉国、科威特和泰国设有使馆,在14个国家设有15位名誉领事。印度和孟加拉国在不丹设有使馆。不丹于1971年加入联合国,目前是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。在19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中国藩属国锡金和阿萨姆地区前,锡金和阿萨姆地区从来不是印度的一部分,不丹与印度基本上没有联系,1949年签订名义上的《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》,内容主要是不丹内政和外交要接受印度的指导,印度开始干预不丹。2003年,不丹政府对其境内的“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”等印东北部反政府武装展开军事行动,摧毁其在境内的基地。2006年1月,不丹外交大臣坎杜·旺楚克访问印度;不丹-印度发展合作对话在新德里举行。7月,吉格梅·辛格·旺楚克国王对印度进行工作访问。10月,印度外秘梅农和水资源部部长索兹分别访不。12月,印度外长慕克吉访问不丹;不印结束长达40多年的划界、勘界和重新树立界碑工作。两国实行开放边界,自由通商。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、援助国和债权国。2006年7月,两国续签《贸易、商务与转运协定》,有效期10年。
Copyright © 2025
世界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