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阿什哈巴德市建于1881年,人口68万。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卡拉库姆沙漠和科佩特山交界处,占地约300平方公里。阿什哈巴德是海拔215米,面积300多平方公里。人口68万。属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,昼夜温差较大,日照极为充分,1月平均气温4.4℃,七月平均气温27.7℃。平均月降雨量仅5毫米。阿市有电力、食品加工、轻工、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等工业部门。科学、文化和新闻事业较为发达。阿什哈巴德也是土乃至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。与独联体各国、伊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德国、土耳其、英国、阿联酋和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,与中国乌鲁木齐通包机。
阿什哈巴德男子的民族服装为用黑色、白色和褐色羊皮缝制的高帽(在高温的沙漠地区,戴这种帽子冬暖夏凉,也是巴黎和莫斯科美女们的一种装饰)、领口精心修饰的长衬衫、肥大的裤子和东方式的长袍。阿什哈巴德女子往往穿着长及脚踝、领口精心绣制的长裙。阿什哈巴德姑娘喜爱戴头巾、编辫子并在发稍缀有各种装饰。姑娘们通常用绿色、紫色和蓝色等鲜艳的衣料缝制服装,在冬春季爱穿东方式长袍。阿什哈巴德新娘的装饰以独具特色和纷繁复杂著称,通常这些饰物用金、银、铜、铁等金属打造,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头饰、额饰、发饰、胸饰、腕饰和戒指。新娘的服装为东方式的丝绸长袍,还佩着避邪用的三角香囊,上面通常写有诗句或格言,用皮革和丝绸制成。
地震纪念碑位于阿什哈巴德市中立广场上,紧邻中立门和总统府。1998年10月6日建成。纪念碑分为上下两部分。上部是一只十五米长的青铜公牛,公牛的颈上顶着一个皲裂的球体——象征着地球,裂开的地壳上有一位女子双手擎着小孩。设计思想取材于突厥民族的传说: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头巨牛驮着。女子与小孩则象征着永恒和人类的延续。下部是基座,基座的内部是地震博物馆,主要展出一些有关阿什哈巴德48年地震以前、地震后以及现今的风貌的图片。在博物馆入口处的墙上有一座壁钟,时针指着1点12分-阿什哈巴德地震的发生时间,以纪念这一惨剧-1948年10月6日凌晨1点12分阿什哈巴德发生里氏9-10级地震,死亡16万人,整个城市几乎被完全摧毁。
中立门是阿什哈巴德市主要景点之一,位于中立广场,主建筑高75米,有电梯通往观景台和咖啡厅。三个支撑脚分别代表新土库曼斯坦三个不可分割的基础:中立、独立和民族团结。顶部12米高的尼亚佐夫总统金像随太阳方向旋转。1995年12月12日,联合国18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地位,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,土于1998年建成了中立门,它象征着土和平和开放的对外政策,展示了对世界的友好态度,表明对人类幸福未来的乐观和信心。
鲁赫耶特宫位于总统府对面,已成为阿什哈巴德市的象征之一。宫殿的大理石主体和天蓝色的圆顶与市中心建筑群浑然一体。会议大厅可容纳2800人,根据需要还可用作歌剧厅、话剧厅和电影厅。一层设有各国首脑大厅。由法国“布伊格”公司承建, 1999年12月竣工。土第9届长老委员会、人民委员会和民族复兴运动联席大会于去年12月27-29日在此召开。位于总统府对面,已成为阿什哈巴德市的象征之一。宫殿的大理石主体和天蓝色的圆顶与市中心建筑群浑然一体。会议大厅可容纳2800人,根据需要还可用作歌剧厅、话剧厅和电影厅。一层设有各国首脑大厅。由法国“布伊格”公司承建,1999年12月竣工。土第9届长老委员会、人民委员会和民族复兴运动联席大会于去年12月27-29日在此召开。
阿什哈巴德最早是土库曼人的分支捷真人的城堡,意为“爱之城”。1881年沙俄组建后里海军区,在此设行政中心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,该市成为沙俄与伊朗的贸易重镇。1925年成为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府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苏联政府在阿什哈巴德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后建设,但1948年10月发生了里氏9至10级大地震,使整座城市几乎毁灭,近18万人罹难。1958年重建,此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开拓,阿什哈巴德又重新发展起来。1991年12月27日,土库曼宣布独立,阿什哈巴德成为了土库曼斯坦的首都。
Copyright © 2025
世界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.